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
文章于 2016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用户删除
其他

《三国演义》:史上真正的常山赵子龙

2016-08-30 历史真相揭秘

商务合作:976494773

《三国演义》中赵云智勇双全的英姿,给人以深刻的印象。每当“常山赵子龙”出现,总能令人振奋。赵云(?——229),字子龙,常山真定(今河北正定南)人。赵云之于刘备父子和蜀汉朝廷,是一位立有不世之功和具有特殊贡献的元勋重臣。但在一般人眼里,赵云只是一位勇不可当的“虎威将军”。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在修史时,将赵云列于“五虎将”之末,对赵云的评赞也仅为“强挚壮猛,并作爪牙”而已,在有意无意中贬损了赵云的历史地位。事实上,在蜀汉朝廷创建和初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,赵云的功业及其所表现出的忠肝义胆,是当时许多亲重大臣不可比拟的。



尽忠刘氏 义贯金石 赵云“身长八尺,姿颜雄伟”(《三国志·蜀书·赵云传》裴注引《赵云别传》。以下引文凡出自《赵云传》及其注引不再注明)。其青年时期,就是一位在本郡颇有影响的知名人物。在对抗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初期,他受家乡吏民所举,统率一部分“义从吏兵”投奔了占领幽州的公孙瓒。初次接触,公孙瓒的待人接物和矜持虚骄的态度,令赵云大失所望。他感到,追随公孙瓒很难实现自己蕴藏胸中解民“倒悬之厄”和“从仁政”的理想抱负。所幸的是恰在此处,他结识了“弘毅宽厚,知人待士”(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)的刘备。他们二人一见如故,大有相见恨晚之慨。不久,赵云以兄丧为名拜辞公孙瓒。刘备深知赵云此去难归,在握手道别时,赵云深情地对刘备说:“终不背德也。”



后来,赵云获悉刘备投奔了袁绍,于是随即赶赴邺城。刘备、赵云在几经磨难之后重新相聚,关系益加密切。二人经常“同床眠卧”,议论以后的发展与出路。在此期间,赵云曾背着袁绍受刘备之托,秘密招募数百名“部曲”,以扩大刘备的武装力量。从此之后,刘备与赵云结下终生的君臣关系。赵云将刘备视为可以托身的仁义之主,刘备把赵云看成可以倚重的心腹爱将。


建安六年(201),刘备在曹操的进逼下,被迫依附了荆州的刘表,赵云也随之来到荆州。建安十三年(208),在赤壁之战前夕,刘备之军于当阳长坂被曹操精骑追及并击溃。紧急中,刘备丢下甘夫人和仅一岁的弱子阿斗,只与诸葛亮等率领数十骑亲随奔向汉水。在与曹军的恶战中,赵云“身抱弱子”阿斗,保护着甘夫人,以寡敌众,拼力厮杀,最终使其母子“得免于难”。在时隔多年赵云去世后,后主在议及此役时曾说:“云昔从先帝,功绩既著。朕以幼冲,涉途艰难,赖恃忠顺,济于危险。”大将军姜维则盛赞赵云“当阳之役,义贯金石”的不朽功业。


赤壁战后,为维持孙刘联盟,孙权之妹嫁予刘备。婚后的刘夫人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,“骄豪”难制,她随身带至荆州的吴国“吏兵纵横不法”。刘备的后庭之事无人敢问。在“家事”难理的背景下,刘备“以云严重,必能整齐”,特别委任赵云以“掌内事”。赵云不仅是叱咤风云的战将,也是得预刘备私事的“家臣”。于公于私刘备均对赵云寄予厚望,赵云也恪尽职守,“遵奉法度”。

虽然孙刘两家联姻,但双方为荆州的归宿仍在进行明争暗斗。建安十六年(211),刘备入蜀不久,孙权即派人赶往荆州,企图接回妹妹和阿斗为人质,以增加其索回荆州的筹码。在孙夫人携阿斗已登舟启航的危急关头,又是赵云和张飞“勒兵截江”,夺回阿斗。

赵云自追随刘备始,其“救阿斗”、“夺阿斗”的特殊功业,不仅刘备的部将很难与之匹敌,在其他王朝也极为罕见。姜维在谈及刘备与赵云之间的特殊关系时说:由于赵云“忠以卫上”,所以刘备就“君念其赏”;由于刘备“礼以厚下”,所以赵云就“臣忘其死”。

大智大勇 虎威将军 赵云作为刘备的元从爱将,久历沙场,戎马一生。在长期激烈的战争生活中,他出生入死,屡建奇勋,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作战特点和风格。他果敢善战,锐不可挡。在救护后主的长坂之战中,他拼死苦斗,令曹操的精锐之师望而却步。曹军虽然夺取了刘备军的“人众辎重”,也俘获了刘备的另两个女儿,但对赵云及其怀中的阿斗却可望而不可得。在各部溃不成军的惨败中,唯独赵云能于万军之中回护着甘夫人和幼主脱离危厄,平安与刘备会合。


赵云智勇兼备,胆识过人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),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战役之初,当黄忠阵斩曹军主将夏侯渊之后,曹操亲自从长安赶赴前哨南郑,并将“数千万囊”粮米运抵北山之下。刘备获知此情后,立即命令黄忠率军偷袭,以赵云为后军进行策应。劫粮的黄忠之军未能如约而返,赵云仅率数十骑出营迎视。恰在此时,曹操大军蜂拥而至,在这众寡悬殊的生死关头,赵云从容镇定,率军直冲敌阵,一度击溃曹军前锋。但赵云毕竟势孤力弱,很快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。当他拚死冲出敌阵后,发现部将张著仍在敌人的包围之中。一时性起的赵云又冒死二入敌阵,救出受伤的张著。当赵云率军退回大寨后,曹操的大队兵马也尾随而至。


面对强敌,部将张翼主张闭门据守,赵云却表现出临危不惧、镇定如常的大将风度。他当机立断,命令大开营门,偃旗息鼓,以待曹军。曹操见状,疑有伏兵,随即挥军自退。赵云又抓住战机,“雷鼓震天,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。”曹军丧胆惊骇,自相践踏,落于“汉水中死者甚众”。第二天,刘备巡视赵云的战场,他感慨万端,盛赞“子龙一身都是胆也”!因此战中的赵云不仅几闯敌阵,而且巧布退敌的“空营计”,所以军中都尊称他为“龙虎将军”。


赵云在用兵中所表现出的持重审慎、身先士卒的精神也难能可贵。在诸葛亮发动的首次北伐中,赵云、邓芝所率偏师进至箕谷(今褒城县北)以为疑军。因西线马谡失去街亭遭到失败,所以赵云的东路军也严重受挫。在主力溃败、箕谷失利的严峻形势下,赵云不急不躁,及时收兵拒险固守。在退军中,赵云又身先士卒,亲自断后,基本保证了整军而还。与“街亭退军,兵将不复相录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赵云在箕谷的有序撤退,不但“军资什物,略无所弃”,而且兵将也“无缘相失”。由于赵云临败不惊并较完整地保存了军力和物力,因此受到诸葛亮的赞许。

一身正气 堂堂须眉 赵云不仅以其大智大勇和赫赫战功赢得人们的尊敬,也以其堂堂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给时人和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之后,刘备纳诸葛亮之策,分兵收服原来归降曹操的江南武陵、长沙、桂阳和零陵四郡。赵云受命以偏将军、领桂阳太守的身份迅速进至桂阳,迫原桂阳太守赵范归顺了刘备。心怀叵测的赵范为了结好赵云,当面为赵云提亲,欲将其有倾国之色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。赵云以“相与同姓,卿兄犹我兄”的理由堂堂正正予以拒绝。当时的其他人也想玉成其美事,劝说赵云纳娶樊氏。但赵云对赵范嫁嫂的“政治婚姻”保持着清醒头脑。他说:“(赵)范迫降耳,心未可测。天下女不少”,还是不肯答应这桩婚事。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赵云的判断。在赵云辞婚不久,赵范就寻机逃走。因赵云与赵范没有任何瓜葛,所以尽管发生了赵范私自出逃的事件,但赵云却未受到牵连和责难,更未给桂阳的形势带来不利的影响。


赵云在赵范事件中所表现出的高度警觉和大丈夫气概,在刘备集团中的其他将领身上并不多见。号称凛然难犯的关云长,当年随曹操于下邳围攻吕布时,被传说中吕布属吏秦宜禄之妻杜色之美色所迷。在大战前夕,他反复向曹操表示了破城之后纳娶杜氏的心意。关羽此举与赵云辞婚相比何啻千里,所以有人认为赵云“贤于关羽”。

赵云一生淡泊功名、不为利动、尽忠国事的品质也为人们所称道。建安十九年(214),刘备夺取益州,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“跨有荆益”的战略设想。为此,刘备论功行赏,犒劳三军。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、法正各得到金五百斤、银千斤、钱五千万、锦千匹的丰厚赏赐。早年追随刘备、两保弱主、屡立殊勋的赵云却不在此褒奖之例。赵云对此处之泰然,毫无怨怒。但是,当一些人提议将成都城内的部分屋舍、城外的园田、桑田等也分赐给有功将士时,赵云却不能坐视了。他力排众议,侃侃而谈,指出:“霍去病以匈奴未灭,无用家为,今国贼非但匈奴,未可求安也。须天下都定,各反桑梓,归耕本土,乃其宜耳。益州人民,初罹兵革,田宅皆可归还,令安居复业,然后可役调,得其欢心。”赵云掷地有声的议论表明:在国事与家事的问题上,他主张以国事为先,家事为后;在国与民的问题上,他主张以民为重,以农为本。认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,国家方能长治久安。至于个人,赵云并无奢求,他只指望天下太平之时,解甲归田。赵云忠贞谋国、仁而爱民之议,是儒家学说“仁政”的核心。在他身上,很少看到一般士大夫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。这在1700多年前的当时是非常难得的。

赵云这种体国恤民的精神还表现在街亭之败以后的一些事件中。当时,作为偏师主帅的赵云,虽然也在箕谷失利,但在他从容调度指挥下,不仅所部将士平顺退回驻地,而且仍“有军资余绢”。为表彰赵云所部在受挫情况下的有序撤退,诸葛亮遂命将所余军资绢帛赏赐将士。赵云不仅婉言谢绝,而且还讲出一番令诸葛亮大发感慨的道理。他说:“军事无利,何为有赐?”他建议诸葛亮将所余物资全部交于赤岸府库,留作十月冬赐之用。

识知大体 一代国士 赵云不仅是一位“劳绩既著”的杰出将领,“赖恃忠顺”的堂堂义士,也是一位具有政治家识见和风度的国士。他对复杂纷纭的政治形势有着非同一般的清醒认识。

刘备称帝不久,关羽被东吴袭杀,荆州又落入孙权入手。刘备闻此怒火中烧,决计发动一场不计后果的伐吴之役。在这种事关蜀汉兴衰和三国鼎立大局的严峻关头,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满朝文武,或因慑于盛怒中的刘备,或因昧于对形势的判断,大多数噤若寒蝉,缄口不言。只有益州学士秦宓向刘备“陈天时必不利”(《三国志·蜀书·秦宓传》),结果被打入牢狱。在这种极为沉默的时刻,赵云又站了出来。


他根据时局的发展和联孙抗曹的原则,冒着下狱的危险,谏阻刘备说:“国贼是曹操,非孙权也,且先灭魏,则吴自服。操虽身毙,子丕篡盗,当因众心,早图关中,居河、渭上流以讨凶逆,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。不应置魏,先与吴战;兵势一交,不得卒解也。”在这篇言简意赅、仅仅70余字的谏辞中,赵云清醒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,立足于蜀汉朝廷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,指出曹魏才是国家的主要敌人和威胁。基于这种正确分析,他认为应把握大局,顺乎民心,先讨曹魏。如果能消灭曹魏,孙吴自会不战而服。他还进一步指出伐魏的有利因素和具体进军路线,分析了征吴之役的严重后果。赵云老成持重、尽忠国事的良苦用心和顾大局、识大体的远见卓识,并未使头脑发胀、感情用事的刘备冷静下来。赵云虽然最终未能挽回君心,阻止这场失算的战争,但历史的发展却证明了赵云之议的正确性,表明赵云确是一位具有国士风度的战略家和政治家。


综观赵云一生的业绩、功勋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才识、精神,我们可以断言:他“一身都是胆”,不亚于号称“万人之敌”的张翼德;他凛然辞婚,不事女色,连关云长也只能望其项背;他设计“空营计”,体国恤民,临危执言,使一代贤相诸葛亮也称善再三。《三国志》的作者在立传时,虽然将关羽、张飞、马超列于赵云之前,但在赞评中,却不得不指出关羽“刚而自矜”、张飞“暴而无恩”、马超“阻戎负勇”的严重不足,认为这些不足是关、张、马“取败”、“覆族”的主要原因,还为此又大发“惜哉”的感慨。但在对赵云的赞评中,陈寿虽然未给赵云以全面而公正的评价,但他也没有找出明显的不足来。总之,赵云一生,“昔从先帝,劳绩既著,经营天下,遵奉法度”,其“功效可书”,“足以不朽”。

中国历史源远流长,旷古悠久,让我们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,你们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,和小编一起探讨一下,我的个人微信号是:backys!


免责声明:【我们尊重原创。文字图片素材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,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,我们只做分享之用,不用于商业。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